一 、咨詢者情況簡介
咨詢者,女,28歲,大專學歷,未婚,和父母住在一起,在堅持工作;因余光恐懼癥、視線強迫癥、強迫思維、人際關系問題而參加心理咨詢。咨詢者從小家庭教育比較保守,對男女方面都不讓接觸,電視里面的情節都不讓看,父母很少和她交流,和父母的關系不親密,大部分時間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,爺爺奶奶和父母的關系不好,在她面前經常會埋怨,總是在她面前說她媽媽的不好;她從小就有些內向自卑,人多的時候不愛講話,小學的時候成績不好,經常被老師責罵,和同學交流也比較少,上課也不積極;中學成績好了一些,初中有了幾個朋友,經常在一起玩,過的是最開心的,但性格還是不太開朗,高中換了一個地方上學,班里一個人都不認識,她又不會主動融入別人,慢慢就變的很孤單,別人都有自己的圈子,她就開始封閉自己,經常獨來獨往,心理也覺得這樣不好,很害怕別人的看法,和別人眼神交流時很不自然,高三時暗戀一個男生,有一次看他時感覺被發現了,心理就特別緊張,控制自己不要看了,結果越控制越嚴重,就引發了余光恐懼癥,每天就活的很痛苦,余光總是看那個男生,怎么也控制不住,感覺那個男生被她看的很不舒服,后來她申請換了座位,她以為這樣就不會有余光了,可是余光又開始關注數學老師的隱私部位,后來更嚴重了,對異性都會有余光,上課也無法看黑板了,余光總是分散注意力,讓周圍的人很不舒服。
大學三年過的也很壓抑,基本只和宿舍的三個人交朋友,其他宿舍的都不多來往,看到異性就很緊張,余光比高三輕了一些,因為她很少去接觸異性,上課也都是低著頭,讓別人覺得很奇怪,有些聚會的場合她都盡量不參加,也不敢談戀愛。畢業后不敢出去工作,把情況告訴了父母,在家里待了一年多,吃了半年多的藥,感覺好了一些,就開始工作,可是一工作又會加重,余光總是不受控制的注視別人的隱私部位,對同性也是這樣,和別人對視的時候眼珠子不會動,直勾勾的盯著別人,讓別人也很尷尬,她自己也很痛苦,對別人的看法特別在意,也越來越敏感,總覺得別人在議論她,腦子里不停的胡思亂想,人多的場合會很緊張,工作的時候注意力很難專注,余光總是分散注意力去關注別人,如果和同性在一起工作還好一些,如果一旦來了異性,她就會很痛苦;她每天的心情都不太好,沒有什么開心的事,對很多事都沒有興趣,也不愿意去交朋友,朋友叫她出去她都拒絕了。這幾年換了好幾份工作,都是做了幾個月就做不下去了,現在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了,周圍的親戚總是說她怎么不談戀愛,給她很多壓力,她在網上找到我們潤軒心理,比較認可我們的咨詢方向,主動的尋求幫助。
二 、心理咨詢師系統咨詢簡介
經過詳細的會談分析,咨詢者的情況屬于重度的心理問題,經過了四個療程一年半的系統心理咨詢,現在已經恢復了健康的心理狀態,余光恐懼已經好了,不去注意就很少出現了,與人對視時眼神輕松自然了,不再直勾勾的盯著,內心踏實穩定,不再不停的胡思亂想,理解了真實的生活,活在了真實的生活里,有了自己成熟獨立的思想體系,對很多事有了自己的主見和看法,和異性在一起也輕松了很多,可以穩定的溝通交流,不再總是在意別人,心情也比較輕松快樂,人多的場合可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,發展起來了內在自我,不再是活在表面,基本可以隨心的做自己了。
咨詢者從小內在自我發展都不足,和父母溝通不多,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又被埋怨束縛,一直不敢放開做自己,不敢表達自我,壓抑著心靈,初中好了一點,但高中換了環境,又開始壓抑束縛內在心靈,特別是高三遇到余光恐懼之后,每天活在外在表面,刻意控制外在,越來越在意外在,完全忽視了內在自我的發展,大學基本是逃避的方式在生活,工作后又開始陷入外在,每天擔心焦慮外在表現和別人的看法,總想著改變外在表現,不懂得要做她自己,失去了自我感。咨詢需要先改變壓抑束縛內在心靈的思維模式,然后把生活重心移到內在,發展內在自我感,隨著內在的成長和獨立,慢慢的放開外在,不再被外在影響和壓迫,不再刻意控制在意外在,活在內在隨心的做自己才是健康的狀態。
舉例分析:人就好比是一棵樹,內在就是根部,外在表現就是葉子;心理健康的人是活在根部,心理很踏實和安定,因為根穩定,外在的風吹雨打和枝葉搖晃他都不會在意,會感覺外在的風吹雨打和枝葉搖晃是正常的,所以不會被外界干擾和影響,而且會隨心的從外在找快樂;但心理不健康的人,土壤和根不好,不安定,總是活在枝葉上,每天在意和控制著枝葉,心理就特別不穩定,容易被外界風吹雨打影響,長期活在外在,內在的本性和自我就缺失了,心理收縮后就放不開,不能自然而然、隨心而發的與人溝通,心理經常敏感多疑胡思亂想,容易緊張心慌,容易追求完美,害怕自己表現不好,害怕別人不好的評價和看法,不敢放開融入別人,不能做自己,與人相處的時候心理不安后眼神表情就不自然了,害怕別人注視,會回避不敢與人對視,被多人注視的時候不自在,不能自然的眼神交流,表情容易不自然,面部表情僵硬,而且心理不安后本能不受控制的關注外在,余光也不受控制的隨之關注外在,越是在意什么余光就越是盯著什么,理智無法控制了。余光出現后會有很大的心理負擔,害怕影響別人,害怕別人討厭和排斥,經常警惕和陷入外在,對別人的一舉一動很敏感。
咨詢者從小根部的發展就被壓抑了,出現余光之后,更加活在葉子上,每天都是擔心葉子不好,擔心外界的風吹雨打,擔心別人的評價和看法,活在葉子上,活在表面,根每天被否定和責備,土壤也很差,這樣只會每天惡性循環,無法解決問題。咨詢需要思維模式和自我感兩個方面的成長,通過掌握和諧自然、符合規律的思維模式,讓思想成熟起來,成熟思想下可以有正確的想法和心態,同時,讓內心世界慢慢的好起來;自我感是社交恐懼恢復的重點,沒有自我的人,無法從社交恐懼中擺脫出來,所以要安定下來,做真實的自己,把穩定的自我感發展起來,自我感穩定了,思想成熟了,才可以脫離外在的影響,自然而然的做自己。
三 、潤軒心理咨詢中心祝福
【潤軒心理:心靈成長中需要我們踏實下來用心學習】有時候,之所以會走上彎路,歸根結底,不過是想要尋求一個捷徑,總是想在最短的時間里達到最遠的目標??煽此戚p易的捷徑,卻往往是一場騙局。只待走到最后才發現,不但沒有節省精力和時間,反而從未踏上過正途,一直在原地打轉。
【潤軒心理:為什么要有正確的思維模式】當一件事情沒有做好,就怪罪于性格,這是阻礙我們發展的最大障礙。其實,人的行為受很多因素的影響,包括性格、動機、價值觀、經歷、外部影響、角色以及能力,遠遠不是性格一個因素來決定的。舉例來說,很多內向的人,可能都經歷過這種掙扎:我怎樣才能讓自己外向起來,更好地與人交往呢?如果按照上面這些因素,你最終是否能夠很好地跟人交往,取決于7個要素:1)性格是否喜歡與人交往;2)是否追求在人群中的歸屬感;3)是否與交往的這個人/群體價值觀相符;4)是否有此類場合下交往的經歷/經驗;5)當時的社交氛圍如何;6)交往當時你所處的角色是什么;7)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如何。在這么多因素里,性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,它只代表你對這件事的一種偏好,而不代表能否做好。比如,內向的人喜歡獨處,但這并不代表,內向的人不具備跟人交往的能力。實際上,我曾為一些公司做過研究,在很多公司里,最能搞定客戶的銷售人員,并不是性格外向的人。所以,當我們做不好一件事的時候,不要輕易訴諸于性格,而要知道這是一種需要掌握的能力。只有這么看待問題,你才有解決它的可能性。
【潤軒心理:其實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】我們總是站在一個個十字路口躊躇徘徊,不斷在心里計算忖度,究竟哪一條路,才更加省時省力。殊不知,時間就在我們猶疑的時候一點點溜走。到最后才發現,自己還是停留在原地,不曾向前邁出過一步。勇敢一些,前進的路沒有捷徑,努力學習吧。(轉載請注明來自“潤軒心理咨詢咨詢中心”)
|
潤軒社區 ??| ??人才招聘 ??|?? 友情鏈接 ??|?? 聯系我們
![]() ![]() 聯系電話:13396559345 微信號:13396559345 津ICP備2021006002號 |